A324:无法避免的内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守夜人总司令 Author 觉悟者
美国社会今天发生的一切都不是暂时的,反而具有划时代的分水岭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建议先读这篇文章:《A317: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内卷!》搞清楚所谓内卷的真正含义和形成原因。
内卷是生存环境的结构性扭曲并非源于某些个体的恶意破坏。个体的所有行为都是在遵守一种自我的本能。这种本能之所以能够造成那样的效果是因为生存环境的结构性问题本身就已经存在。他们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不过是: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上一脚!
大家都喜欢嘲笑城市大龄女青年的不切实际,甚至是眼高手低。事实上,这就犯了思考缺乏逻辑的通病——我们的教育延续着千百年的农业社会的思维惯性,既缺乏逻辑训练也忽略成本意识,以道德判断为唯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直到今天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观念。就拿嘲笑大龄女青年不切实际这种事来说,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本质上遵循的依然是忽略事物的内在逻辑,而把社会性的问题归咎于个体!
读过《A295:当代女性的两难!》和《A326:被拉进业主相亲群,女多男少呀!》及《A87:一个时代的终结!》的人就会明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了人口的流动,随着立体交通网从城市延伸进每一个县城和乡村之后,过去不得不待在那些地方的人,开始有了迁徙的选择。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读过《E10:升级所需的密度!》就会明白,分工协作密度越高的地方,机会越多,回报越高,生活成本越高,可享受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也越好,而且会形成正向循环!正因为如此,小镇青年才俊会在大城市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而小镇美女则能获得更高级别的青睐。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种自由迁徙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让好的更好,糟的更糟。而且,资源是附着在人身上的,当人离开之后,不仅仅把原有的积累带走了,还把未来的创造和消费也带走了!乡村的破败和凋零就如同被抽干了地下水后发生的坍塌,是自然而然的事。随着整体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社交媒体给人展示的精彩,就会进一步让人渴望逃离那种匮乏和日益破败的生存环境。
之所以描绘出这个完整的图景,就是为了理解那些所谓“内卷”不可避免的现实成因。分工协作密度更高的城市的基本生存条件所依赖的成本会水涨船高。这种成本的上涨由头部拉动,而不受中下层的影响。中下层的人群只能被动的适应更高的生存成本。
读过《B19:不动产的投资思路!》的人就会明白这样一个基本原理:土地上不动产如果作为具有金融属性的筹码,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居住这种实用属性的话。那么,它的价格,长期看人口结构——因为所有的资源和社会财富都附着在人身上,年轻的人需要持有资产,也能够创造资产并消耗资产。
中期看产业结构——产业有其周期,而且不同的产业的比重会随着时代而改变。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是共和国的长子,今天成了共和国的包袱,许多人骂东北人官僚和懒惰。其实,你在南方任何城市都能遇到东北人,他们风风火火,也干的风生水起。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产业结构发生了周期性的切换。上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刚刚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重工业是社会基础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第一个地基。它的需求和地位自然是极度靠前的。拥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的东北可不是共和国的长子。就连今天饱受诟病的一个城市70%的居民都是国企职工,外部缺乏市场化空间这种事。在当时的情况下反而是最适合的组织方式。如果你以今天的需求去要求古人,那是不讲武德!
为什么98年前后地产、化工、家电等行业成为社会经济的龙头产业?因为经历过20年的改革开放,从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做一些社会协作密度更高的产业了。重工业已经足以满足社会需求,甚至产能逐渐产生过剩的趋势。这个时候,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息息相关的产业就契合时代的需要。东北的重要性就开始让位于东南更适合发展轻工业和海外贸易的地区。这种产业结构的变革不是东北某个地区的政策所能拉的住的。因为改变的不是同一赛道中的速度,而是切换了赛道!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改变,肯定会改变这片土地上的财富总量和构成方式,从而也改变这片土地的价值。因此,从中期来看,更符合产业发展周期趋势的地区,其土地具有更实际的价格支撑力度。
短期自然是看银行利率和政策了。房地产作为一种金融筹码,本质上是土地价值的投影。这种土地价值为其价格设定了支撑点位。而价格的波动则受货币供给的因素影响。当利率更低,获取资金的门槛更宽松的时候,大家会一窝蜂参与进去,从而让其价格轮番上涨。如果政策让信贷收紧而利率升高,这种参与的热情就会降下来,调动的总资金量也会大幅减少。我们2019年的时候在【觉悟社】里说,未来的调控会改政策压制为利率控制。不幸被言中了,因为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这个产业,但信贷的扩张也要有所控制。既然是金融属性,自然以金融工具来操作更加妥当。读过《A311:要理解住房不炒的真正含义!》的就会明白,随着新思路的落实,以后会把它当作一个更加纯粹的金融产品的管控和操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利好——不再在居住功能和金融属性上纠结了,让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把上面这些都讲清楚了之后,现在来阐述普罗大众被动适应更高的生存成本和内卷的不可避免。当一个区域因为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金融政策的综合性因素造成这片土地上的社会产值日益增高之后。不管是不是你创造的,也不管你是否拥有某种形式的筹码。这片土地的价值比如水涨船高。你或许一下难以理解这意味着什么。因为附着在这片土地之上的一切都可以折算为土地和劳动。当这片土地的价值上涨之后,意味着附着其上的一切都会水涨船高。按照经典模型,劳动的价格也会上涨,所以从2008年的时候一个本科毕业生的基本工资差不多5000,而2018年的时候一个本科生的基本工资将近1000。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水涨船高了。
你会发现,你更容易买得起汽车,买得起电脑,买得起手机和衣服,却更难以买得起房子了。为什么呢?因为房子折算成土地与劳动的话,土地的占比太高,而劳动的占比太少。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这片土地上的社会协作密度越高,社会产值越高,土地的价值也就越高。这简直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当你在一座城市中努力工作创造财富的时候,如果你不曾握有某种增值的筹码,你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反而会让别人手中的筹码价格更高!
当你提到内卷的时候,你的本意是想说生存竞争造成了生存环境的恶化,生存成本的被动提高,劳动回报率越来越低。即便在没有任何干涉的充分市场竞争的情况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也会呈现这样的趋势。这不是别人造成的,恰恰是自己造成的——任何生存结构的边界之内的生命体自由竞争都必然造成这样的结果。只有不断突破边界的硬性约束才能把这种结果往后延缓——请注意,是延缓而不是消除!
有些一知半解的知识分子在对美国制度的优越性进行讴歌的时候,忽视了它只有不足300年的历史,更忽略了美利坚的发展还未触及到其生存结构的边界这一事实。当全球都被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沾满的时候,它就触及到了自己的发展极限和生存结构的硬性边界。紧接着,它就只能内卷!古罗马也是如此,当它开拓到自己当时的社会组织方式和科学技术所能抵达的极限之后,内部的失衡让其矛盾丛生,相互叠加无法调和。
你知道制度自信的本质是什么吗?事实上并不是某某主义下的社会制度的制度自信,而是基于5000年的广袤疆域和众多人口在应对内卷时的经验积累的自信!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我们曾经多次触及边界,反复发生内卷造成的危机,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我们的制度经过二千多年的反复调整之后,越来越适应广袤国土下众多人口的共同生存。虽然世界上存在国许多帝国,但真正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还能在时空的惊涛骇浪中以制度的形式长期存续的只有一个!美国才不足300年,它的那套制度在接下来的内卷中能不能扛得过去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要坚持制度自信,因为上下五千年的冲突、改革、变法、战乱、统一、融合等反复实践,才一脉相承的延续到今天。如何在广袤的国土上让众多的人口以什么形式组织起来,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存续下去?关于这个终极问题,我们尝试过了所有的方式,也获得过比别人经验丰富得多的答案!
好好读一下《A317: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内卷!》和《A365:他妈一年挣的比你妈50年都多!》
点击右下角【在看】才会收到更新!
研习《结构学》,加入觉悟社:付费和不公开内容都在,每天20块,还能挣回来,下注标的获取需满足条件及时查看更新。找入口去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
研习《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